风水理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作者:安永刚、张合平     来源:网络

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当“风水”二字被国人所淡忘的时候,欧美等国学者却对它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学者都相继对此作了专题研究。国外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风水中包含着系统而深刻的思维理念,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相呼应。当国外的自然科学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都转向对中国的传统风水思想极为关注,我们的邻邦韩国和日本更是不遗余力的进行挖掘和研究风水理论中的精髓。甚至在美国,风水和中国的武术以及中医一样,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中国社会内部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为风水热的兴起准备了条件,风水理论在内陆发达城市乃至沿海一带大肆盛行,尽管在学术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风水业都没有取得合法地位,却在一些商界精英的引领下已渐成时尚。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王其亨风水术的内核,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精华。他认为风水术实际上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明邦认为,建筑风水文化集天然、地利和建筑为一体,风水文化由古代神秘文化演变而来,风水学遵循周易思想,不可简单视为迷信。还有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和俞孔坚教授等人都基本支持上述的理论。同样,激烈的声音也来自反方,反方认为风水理论过于玄虚,缺乏实证,且多穿凿附会之词。但无论是大力褒扬还是讳莫如深,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风水理论正在极大的影响着园林设计与营造乃至建筑、规划的设计人员和业主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目前这个开放包容的世界里,各个国家各种思潮都在影响设计规划人员的思想,风水思想在景观设计的应用也不再是讳莫如深了,首先要指出一些影响范围比较大的几点误区:

        首先,认识误区之一是景观上的风水概念与人们平时所说的风水的概念不同,人们通常所说的风水,实际上包括两种意思。有时是指好地形、好风景。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风水指的是刻而系统的思维理念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与中国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堪舆术。认识误区之二是风景绝佳地便是风水绝佳之处,中国古人认为,凡地形凶险,风大流急的地方,皆不适宜长期居留,并统称此类地势为“五箭之地”,因此风景美丽的地方未必就是吉地,这一点在于风景绝佳之处兴建别墅和疗养院盛行,房地产大打旅游牌也成了一大法宝。适宜人居的美地,通常是优雅柔和之美而非雄壮挺拔之美,是和谐之美而非冲突之美,是悠闲之美而非峻急之美。认识误区之三是易经=风水,《周易》即《The Book of Changes》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号称群经之首,从其英文翻译可以看出,是一本讲述变化的书,在早期作为一本占筮的书,从汉代以后,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其中包含朴素深刻关于辨证哲理。作为中国的人文哲学,其中的五行生克制化以及阴阳变化等思想对风水的指导意义是明显的,但是这两者不可混同一体,各有各的适用范围,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易经是风水的理论基础,没有易经的指导风水理论就不能实行是很荒谬的。误区之四是凡是藏风聚气的地域就是好风水,在风水的常识中,讲究四神兽的围合作用,藏风聚气是其一个必要的条件,举个例子,我国兰州市,地形状况很好,城市四周也有围合,在风水学上看上去既藏了风又得了水,可是由于市内石油业、化工业、冶金业的污染,空气质量相当差,在国际上排名倒数第二。这是因为市内的风速很小,属于静流风,空气中的污染物排不出去,也不能称这类地方为吉地。

        风水理论一直在我国的文化中流传已久,并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在国际化的趋势下,如何把其中传统风水理论中合理的东西融入现代文化中显得很有必要,以前的一些学者在争论之时却忽略了风水文化产生以及自身发展的源流。首先说,从文化地理学上看,风水思想的产生于中国的农业社会,也就是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居环境格局中,地理条件可为提供某种文化产生的提供可能性,而且从历史上看,在中国地理特征下,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及在此基础上的发生多次社会变乱,并且由于两种灾变的反复性,使资源和人口之间处于绝对的紧张关系之中,中国被迫锁定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中,为了生存和稳定的发展,必须因势利导,就此情况产生自己特定的包括选址、营造等等一系列的方法,因此在人居的环境设计中必然产生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设计原则。风水文化也是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风水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定居,形成于汉晋之际,成熟于唐、宋、元,明清时日趋完善,风水最早发源于河南、陕西的中原一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尹弘基教授提出风水起源于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我国著名的建筑家《匠学七说》的作者张良皋也在书中提出,风水中的理气派应该产生在平原广大的中原地带,因其理论针对地势平坦、河曲纵横的地理环境。在自然与战乱中,在风水理论中最负盛名的是江西赣南一派,因此有“自古堪舆赣南出,四大祖师天下崇”之说,杨筠松、曾文、廖禹、赖布衣四个人被称为四大祖师,近代福建和浙江、广东的一些主要派别都出自于此。赣南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当时客家为了逃避战乱,从中原南移带来了风水的思想,在求“利”避“灾”观念的驱动下大肆流传发展。同时赣南普遍出现的造风水、兴科举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和南宋以来赣南的社会变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赣南由于处于闽、粤、湘、赣四省边界,赣南得以作为“先贤过化之地”、作为“理学发源地”,兴建了许多书院,王阳明在当地大力提倡社学、宣扬“心学”,带来了赣南社会整体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在村落与住宅前,宅子附近有凉亭、文昌阁等笔形建筑物,往往象征着这一带要出文人。因此与理气派这种只单一考虑方向和尺度、时间以及阴阳五行等理论不同的峦头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们摒弃了理气派(理气者以三元九运,阴阳五行,先后天八卦并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复杂有时候甚至是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于是流传下来“峦头形势乃根本,舍此理气无影踪”。众所周知,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等,中国陆地平原占总面积的1/4,国土大部分面积是山地,为峦头派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实地基础。

        另外一点,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徽派的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风水与徽派文化融合的过程,徽州文化正是在南宋以后,明清时达到鼎盛的中国封建文化,徽州地处皖南,毗邻江浙,纬线范围在北纬30°线左右,自然环境神奇,境内既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以及景色奇异被人称之为“尚待开发的黄山”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清凉峰,还有全国道教名山齐云山,“几百里山水画廊”的新安江水系等等。徽州文风昌盛,徽州文化不仅包括本土的诸文化,更包括由本土而移出于外,影响于外,发展于外,同时还保存着自身顽强的同一性的文化。如徽商,它就是徽州人出游外地的经商之帮,徽州的宗族文化、聚落文化、水口村庄布置等等,其他还有如徽州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徽派刻书、徽派篆刻等。在当今著名的宏村和西递的景观中到处都浸透着风水影响下的城镇、村落规划和景观设计的痕迹。从中可以看出,无论外部世界怎样变化,我们中国人眼中的景观除了具有功能和美学以外的含义外,还有其它另外的一层含义,它甚至影响个人、家庭甚至家族的集体无意识、情绪以及健康等方面。

        从风水思想的发展包括成熟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风水的发展与我国农业社会的地理自然状况与人文思想一起成长的,甚至风水思想也影响了东亚包括韩国和日本的园林建造和建筑和城市规划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每一代当时最先进、最主流的科学文化艺术思想,并且随着社会沿革的发展一同进步,在多种学派的相互之间的对战和融合过程中,不断的去伪存真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从帝王将相到布衣走卒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科举出行等等都受到影响。包括在千年后的今天,在一些古老的景观中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的人们。

        除了中国这种独有的景观设计思想外,其它各国的传统景观设计研究中也不尽相同,德国景观设计不重视人的主观作用,只强调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风景本身的客观特点并且力求建立数学模型与人的感觉一一对应,美国景观设计则正好相反,把人对景观的感受以及能动性作用提高到了绝对的高度,而强调风景本身的客观特点,日本景观设计则强调风景作为人的生存空间,人不停的为了生存和安全等需要来改进和解读过程景观的研究。各国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且目前作为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

        在我们所说的精神认同感(identity)在文化景观与人文地理学中的含义是一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地理特性,是对场所精神的适应,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的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而风水理论本身是灵活的,它取材万物,包容一切,作品除了完成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外还表达对场地的理解和演绎,在这一点上恰好与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主义有相似之处,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因此具有很大随意性,因势利导,在风水理论对场地的认知过程中,有一种“喝形”是对山川河流的形象进行类比,然后依状喝形,而在后现代解构主义中,认为一个景观都是符号,景观既是表意的符号也是表达自然和历史故事的符号,更是表示地方文化的符号,景观作为表示隐喻的载体向人们传达意义与信息,反对传统,强调当地的文化,力图表达景观的历史性、可表达性与可交流性。在景观设计中对乡土元素的利用就可以吸取这种办法,通过建筑构件之间、景观小品的排布的关系,原朴主题来传达的人地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的景观格局保证生态性、视觉廊道的和谐性、原有地脉文化的传承的原则,可以由规划设计师自行展现自己对场所的认知。

设计探讨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