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下紧凑型社区公共空间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广州中建

1、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停的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城市发展理论和模式,而以西方城市为主,在西方的城市规划史上产生了大量流传于后世的城市发展理论。从早期的空想主义,经历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索里亚玛塔的线型城市、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现代主义的理论构架,并一直深远的影响着现代城市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出现了危机,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并不断的扩大,最终形成了城市无限蔓延、内城衰退、交通拥挤、社区瓦解等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现代城市的问题,有关专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发生了新城市主义运动。1996年,CNU第四次大会通过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潮在美国已趋成熟。
        新城市主义致力于社区的建设,力图在社区内将居住、商业、工作和娱乐等活动融于一体,形成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它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人居模式,是面对现实社会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解决办法。 
        我国的城市发展理论并没有跟上世界的潮流,比西方城市慢了一个节拍。目前正处在美国逐渐消失的现代主义思潮当中,没有面对西方城市现在所面对的大规模的反城市化现象等严重问题。但是我国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缺,我们需以西方城市为鉴,避免走他们的错路,并根据本国的国情,形成一条适合我国的城市发展道路。而新城市主义为我国的城市的发展和社区的营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2、概念的界定
        “紧凑一词目前运用在城市的层面上,紧凑城市实际就是利用较少的城市土地提供更多的城市空间,以承载更多高质量生活内容的城市。
        “社区一词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从国外引入进来,其被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但社区的范围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而人口数量一般在2万人左右。
        “社区公共空间就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所有居民都可以使用的空间。其广义上定义为社区居民相互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空间,是为广大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交往的场所。

3、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开发模式
        新城市主义主要提出了两种社区开发模式,即传统邻里社区开发模式(TND)和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TOD)。两种开发模式虽有各自的侧重点,TND偏重于城镇内部邻里社区设计层面,而TOD更偏重于都市区域层面。但两者的出发点基本一致,即建立一个有明确中心和边界的,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的社区。
     3.1 传统邻里社区开发模式
        传统邻里社区开发模式(TND)是由安德雷斯杜安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
        伯克提出的,他们因提出了新传统城镇规划或传统社区设计的观念而著名。TND思潮在集中注意城市设计质量和一致性方面,甚至在建设经济住宅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传统邻里社区具有以下特征:
        社区邻里规模大小在16-80公顷之间,半径不超过400米,街道间距是70—100米,以保证大部分的居民能在3分钟之内到达邻里公园,在5分钟之内能到达中心广场和公共空间。
        社区具有一个可识别的中心和自然的边界,中心通常是一个广场或绿地,或是一个重要的可识别的街道的交叉路口,一个公共交通站应设在这里。社区的边界以林荫道或绿带加以分隔,而不是利用铁栅栏与城市形成割裂,形成孤岛。
        社区具有足够的建筑密度,以保证社区的活力。邻里内的各种功能应达到均衡的混合,包括居住、购物、工作、就学、宗教活动及娱乐;布置多种类型的住宅和居住建筑,以便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和建筑相协调,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社区道路采用网格状布局,街道窄而密,在道路边设置停车场,以疏散交通流通量,减慢汽车的速度,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路线选择方式,创造更利于步行和自行车的环境。
      3.2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TOD)是由彼得卡尔索普提出,TOD模式将开发集中在沿轨道交通线和公交网络的接点上,把大量人流发生点设置在距公交车站很近的步行范围内,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社区以公共交通为中心,鼓励步行,居民距离社区中心或公交车站不超过600m,或步行lO分钟路程;公交车站之间的距离0.8-1.6km,车程不超过10分钟;区内汽车时速不能超过25km
        强调对土地的综合使用,住宅、办公、商业、幼儿园以及一些娱乐设施应均衡地布置在社区内,并临近公交车站,方便居民利用公共交通进行购物、娱乐。
建筑面向街道易于步行,公共建筑进行后退处理,形成广场空间。采用高密度的网状道路,营造适宜步行的线性空间。道路的设计采取多元化的原则:棋盘格局、弯曲格局、尽端路等,道路具有强烈的行人导向观念。

4、社区公共空间分析
        目前我国社区存在着公共空间缺乏人性化,忽视了居民的需求;公共设施布置不合理;人车同道,居民步行安全得到威胁;停车场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间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新社区模式,无论是TND模式或者是TOD模式,都是为了建立一个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社区。社区的紧凑形式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公共空间也要重新面对用地不足的局面,怎样在有限的土地范围内满足更多的居民的休闲、购物、交往等活动的需求,怎样在高密度的条件下创造适宜步行的公共空间,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新城市主义下社区公共空间按其功能形式可以分为街道、广场、公园、小型公共绿地四种空间类型。在整个社区范围内,点状、线状、面状空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为居民提供一个尺度适宜、环境优美的步行空间。
     4.1 街道空间
        社区街道是社区极具重要的公共空间,是社区形象的重要载体。传统社区的街道空间复杂多变,尺度宜人,是很吸引人的公共空间。在紧凑社区之下,街道局部可形成立体的空间。在社区中心可以形成天桥系统包括带顶棚的过街天桥、高层建筑中的2层走廊,连接主要建筑物或者公共建筑的屋顶花园,形成良好的步行和连通空间。在平面上街道常分为社区主要街道、社区街道和巷道。
        4.1.1 社区主要街道
        社区主要街道是社区里的重要街道,一般通向社区中心,并与其他社区相联系,是社区内承担一定交通功能的街道。而社区里的商业一般都沿着主要街道布置,它是居民经常利用的休闲和购物的地方,因此社区主要道路一般都采用直线的形式,并加宽人行道,引入广场和绿地,使街道空间丰富多彩,增强社区街道的形象性和可识别性。合理的布置街道家具,为行人提供休息和交往场所,并栽植树形优美、色彩丰富的行道树,为行人创造适宜的步行空间。社区主要道路不能贯穿城市而成为城市等级道路,强调人车共存,在人行道上可设置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相分离,保证骑车的居民安全。

        4.1.2 社区街道
        社区街道两侧布置的主要是住宅,因此是居民最主要的步行休闲街道,其尺度、设施与铺面形式应当满足居民步行的需求和公交车的通行。主要建筑物局部后退红线增大,增加街道的的空间变化。通过行道树的围合,花坛、座椅的配置,电话亭和公交车站的等标志性环境小品的设置,使街道空间更加人性化。在街区,住宅沿着街道布置是社区的基本特点。因此建筑高度适宜,可与铺装相统一,形成一定的特色,空间变化丰富,尺度宜人。

1 [2
规划理论分析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