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形式构成方法解析
作者:陈雷     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1.1.2象征性

  利用人们的共同经历,在建筑创作中利用象征手法可以建立作品与观察者心灵上的共鸣。这种象征不是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选择恰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抽象方法达到神似的效果。

  如帆船酒店,位于迪拜填海建设,水面距离建翁非常近。整个酒店外观犹如一张鼓满了的风帆,成为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标。

  1.1.3可识别性

  超高层建筑因其引人注目的体量与造型而构成区域的标志,它的形式表现往往会成为人们感知城市环境风貌,体验不同场所环境特色的重要途径。除了要依托于环境,也应该表现出建筑自身的可识别性。

  在OMACCTV设计中,建筑师对传统的超高层建筑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超高层都由基座、塔身、塔冠三部分组成,基座形成稳定的底部,塔身形成重复而有序列感的主体,塔冠向上延展形成视觉焦点。CCTV反其道而行之,针对媒体素材——剪辑加工——新闻产出的功能流程特点设计了环形的流线,再赋予这个功能环一个稳定的建筑形象,创造了超高层建筑标新立异的建筑形式。

  1.1.4地理气候

  气候对人类有独特的含义。它意味着与生活其中的个人相关联的某种东西。自然使人类具有灵活性,所以个体生命总是不断调整,来适应环境和周围的状况。”(弗兰克赖特《自然住宅》)。地理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非常大,一部分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差异主要是由地理气候差异主导形成的。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地理气候是影响设计最为宏观的层面。

  在超高层设计中,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差异进行设计有许多优秀的案例。杨经文在热带地区的的生态摩天楼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学设计方法。在EDITT TOWER设计中,运用过渡空间种植绿化、遮阳设计、通风处理等一系列手段节省能源、增加空间的舒适度,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汇。

  1.1.5基地环境

  基地位置和周边状况决定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周边有河流、湖泊、山脉、森林等不同自然状况,这时需要在整体布局与周边进行呼应,形成一定的拓扑关系,避免过分突出建筑自身形象破坏周边景观。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景观引入建筑内部,将交往空间延展至自然环境。在有的设计中,对自然环境进行形态上的呼应,模拟自然地形地貌,成为自然景观的延伸。

  城市环境则更为复杂。周边的建筑高度,建筑形式,交通状况,场地形状等一系列因素均需要综合考量。建筑需要与周边建筑形成和谐的体量关系,对周边造成的阴影,视线遮挡,眩光等因素也需要建筑师综合考虑。

  BIG设计的Marina Lofts中,考虑到基地位置在河流旁边,居住建筑体量较大,影响到了原来居民到水边的通路。所以设计将建筑体量开洞,保证了水系的高可达性。

  1.2表皮设计

  表皮是建筑的界面。哲学家斯特尔认为表皮与内部结构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而已,并不存在一方凌驾于另一方的关系。超高层建筑日益成熟的结构体系为造型的灵活性提供了基础,并使外部维护结构成为可相对独立存在的表皮,建筑的表皮与结构功能的关系被重新定义,给表皮潜能的充分释放带来了契机。

  表皮的建构是基于建筑师对材料的理解与使用,并通过技术构造进行组织,是一种技术真实的建构,也是一种诗意的审美感知,建筑表皮成为表达建筑意义的重要载体。表皮的首要特质是带给人们的视觉感知,设计者期望通过表皮传达的信息:安静的、运动的、古典的、现代的、有序的、混沌的等等。表皮一般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原型,由一些常见的几何图案拼合而成,经过一定的操作方法,形成最终的结果。表皮设计有四大类:面状、线状、网状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不规则表皮。


面状元素不具有方向性,自身是很好的背景突出其他要素。在一些先锋设计中,面状元素常常大面积出现,甚至主导整个建筑。这时面状表皮具有了更具纯粹感的表现张力。

[12 [3] [4] [5
超高层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