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新潮
EXPO2015米兰世博会:让世界耕种起来
时间:2015-7-20 10:52:00     来源:网络

创举三:模拟气候带——世界精彩尽现米兰  

 除了让各国在自家田地上耕作,同样在展示种植方面,米兰世博会还有一片模拟气候带。

在米兰世博园的东北部,三个巨大的玻璃罩子,里面将模拟不同气候带和生态环境的温室,其中甚至包括极端的热带雨林、热带稀疏草原和热带干旱沙漠,同时其中将展现食物种植、生产和消费的全部过程。

在热带干旱沙漠气候区里,游客可以看到沙漠、沙地以及岩石等生物群落,大片的椰枣和棕榈树,由太阳提供能量,少量依靠绿洲保留的水和农田。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自动手,在受保护的环境下,种植低水消耗的谷物、蔬菜作物和香蕉。

在世博园南北部,还各有两个生物气候模拟区,模拟暖温带地中海气候以及冷寒带高泽地域波河平原气候。由于纬度适当,这两处区域无需玻璃罩保护。 


创举四:重塑米兰水网,重现城市光辉     

在世博园的背后,埋藏着博埃里一个更大的水网梦想。他希望世博会的生活能源能够延续到整个米兰城市区域中。因此,他考虑重新设计米兰的水交通系统,将利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将米兰城市周边分散的运河整合成一个系统的水网,在水网的附近建立公共农庄。

原先未成体系的运河附近,生活着大量米兰穷人,他们在低效率的农庄工作生活。新的计划不仅将重新给予他们给养城市的身份,而且还能为米兰世博会参观者提供更多的住宿设施。

米兰的历史是由人工运河构成的。我的想法,是通过世博会,让这座运河城市重现光辉。博埃里告诉记者。米兰不像上海,有天然的河流苏州河。早在14 世纪,米兰人为了方便农田灌溉,在整座城市上布满河道。博埃里举例说,位于米兰市中心的知名景点Duomo 大教堂是继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之外的世界排名第二的大教堂,其建造用的白色大理石以及3000 多尊人物雕像都是通过运河,从罗马等其他城市运送到米兰来的,前后花了近600 年才竣工。15 世纪意大利人达芬奇提出人工运河控制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人工运河发表科学理论的人。
这个概念的出发点来自于大海:将大海引入港口,让建筑的内外都与海比邻。因此,海水被引入了建筑内,海水之上是悬挑36 米的功能空间,海水之下是会议区。在这个剖面为C形的建筑中,大海成为了聚焦点。


主题背后的压力:城市圈乡村圈自然圈

米兰世博会是第一个在全球大萧条、气候恶化和粮食危机三重压力下举行的世博会” 博埃里在米兰世博会设计方案的第一句这样写道。

他在《关于地球花园的提议》中说到:乡村圈已经被无限制增长的城市圈蚕食,甚至退缩成大而单一的文化区域,这种区域采用集约耕作的形式,缺乏物种多样性。而沿海岸线和山区形成的自然圈"被不断增长的人工空间围合,已有不少被简化甚至贬低至某种主题公园。而这种自然圈却在城市的非工业化区域和废弃区域中以外的找到了发展的机会,在这些地方自然圈以一种小规模野生且不受约束的存在形式自我重建。当代世界的这三种巨大的环境圈就像万花筒中的碎片,仅仅是持续变动着的表层片断而已。这三种环境圈相互杂交浸染,常常包含处于过渡阶段的临时性景观。

如果把这些过渡景观当作一种资源来管理,那么变有助于我们将功能丰富性和生物多样性引入城市空间的历史文脉中。如果把它们理解为被全球化浪潮赋予权力和活力的地方性空间,用这些不可预见的未来景观来管理和控制当前不断变化的全球能源,就变得几乎毫无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危机、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食物危机成为人类面对的严峻问题。全世界还有近10亿人没有办法得到充足的食物。滋养地球包含着两重含义:解决饥饿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城市的交融:世界需要农场风

丹法诺·博埃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手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两幅图:一条时间轴的右边是低矮平房占据的田园,而左边则是高楼林立的都市。下面的图画是两者结合的图景:平房中偶有高楼矗立其间。

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从右边变为左边,而我要的是两者的相融和共荣。这幅画虽不够全面,却也颇为形象地展现了这位设计师对米兰世博会的设想。现在,农业应当向世界发表一个申明:农业与城市并非格格不入。农业应该与城市相交融。农业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也必须去除对农业的陈旧看法。

[1] [2] [34 
设计新潮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