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区的规划问题、规划原则和设计建议
作者:周燕珉,林婧怡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2 目前养老社区在规划设计时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专门的养老社区规划建设标准
        养老社区的建设应从城市整体规划布局的角度来考虑。目前由于养老社区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各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建设指标(建设量),但并未给出更为具体的规划指导意见,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又不多,这就加大了开发和设计的难度。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养老社区建设的规范标准或指导手册。普通居住区在建设时可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②等,但针对养老社区这一新兴的居住区形式,并没有专门的规划建设标准。一些已有的老年建筑相关规范如《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③、《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④中,由于考虑到普适性的要求,通常会更多地强调无障碍等基本设计原则,而对于养老社区中如何针对老人的特殊要求进行设计讲解得并不详细,不能较好地指导养老社区规划设计。

        发达国家对于养老社区或养老住宅通常都有专门的建设标准或行业指导手册。例如美国的设施指南研究所编制的医疗保健设施设计指导手册,其中对各类养老机构的规模、选址要求等都有具体规定;日本不仅国家对各类养老设施和养老住宅有相应的建设规范和运营标准,各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领域也都编写了相应的设计手册和标准图集,对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另外,已有的规划指标要求并没有受到重视。我国一些地方对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应配建的养老机构及相应配套设施有具体的设计指标要求,但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

        2.2.2 对养老社区规划设计感到无从入手
        目前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社区的建设,很多企业都想开发养老社区,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往往遇到许多困境。

        首先,开发和投资企业对于自身如何获得土地以及采取何种开发模式仍在摸索,在拿到土地后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规划。目前开发商拿到的养老社区建设用地大多集中在城市郊外,地块规模通常较大,有的甚至达到几千亩。面对这样一大片土地该从何入手,开发商往往没有头绪。有的提出要建设几千张甚至上万张床位的“老年城”,而事实上老人并不一定希望集中居住在一起,过大的社区规模对于后期运营管理也会带来很大困难。

        其次,在进行养老社区规划时不知如何做到与老人生活相关。笔者接触到的很多开发商都提出要做最高端的养老社区,其实对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并不理解,仅限于建设高尔夫球场、温泉,让居住房间达到几星级别等等。养老社区在规划时不仅仅是增加一些老年活动场地或者设置无障碍坡道,而是应该针对老人需求有特殊分析。例如社区中为老人提供的跳舞场地,其位置既要考虑光线、通风等条件,又要想到须设置休息座椅、提供插座等细节。

        还有的项目规划标榜“养老社区”,拿“养老”、“养生”当概念,但实际没有做到真正的适老化,导致养老社区仅仅流于口号和表面形式。一些开发企业错误地认为规划建设不重要,只要后期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就可以,但其实服务与硬件设施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没有前期在设计上做好伏笔,后期服务管理的很多工作都难以完成。

        2.2.3 简单照搬国外模式,缺少深刻理解
        最近的养老地产开发热潮促使很多开发商、投资者或政府人员都到国外参观考察,从中学习了一些先进的设计经验和管理模式,并希望能够将其在国内推行和实现。然而养老社区发展是带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从国家整体的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到老年人的居住习惯,再到社区的服务管理模式,都会对规划建筑形式产生影响。如果对发达国家的发展背景不够了解,直接“生搬硬套”,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第一,盲目追求“高端”形式,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不匹配。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养老设施覆盖体系比较完善。目前看到的国外高端、豪华的养老社区是在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后形成的,并且也仅仅是其养老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分析我国当前的老龄化程度等同于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哪一时期,当时他们的养老社区发展形式是什么特征。通过对比发现,中国当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8.87%,接近日本1980年代的比例9.1%⑤,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相近⑥。日本在1980年代的养老建筑以多人间(四人间或者六人间)为主要居住形式,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才向双人间、单人间转变,继而到2000年以后开始全部推行单人间。我们现在建设养老社区也应在一定总量下平衡不同经济状况老人的比例关系,而不应一味追求高端的设施配备、追求房间是单间,否则既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又增加了运营管理成本。这其实与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并不相符。               第二,忽略了规划形式上的差别。有的养老社区在规划时直接套用国外的规划形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却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图3)。调研发现,中国老年人的居住习惯更加重视房间朝向和节能,他们比较喜欢南向,喜欢阳光和自然通风,重视节约用电,不习惯长时间使用中央空调。这些都与外国老人不同。我国建筑设计规范中的要求与国外也有所区别。如果简单照搬国外的规划形式,就不能适应我国本土化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在理解其规划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得到适应我国国情的规划和建筑形式。
        第三,没有考虑运营管理模式上的差异。调研中发现,我国目前很多养老社区中因管理条件所限,对于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或失智老人多采用“一对一”护理模式,即一个护理员专门服务一位老人。这些护理员主要是来自农村的中年妇女,自身并不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这一现象是由于我国劳动力相对低廉、护理服务专业化不足造成的。而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组团化护理模式。这些运营管理模式上的差异必然对建筑功能配置产生影响。有的开发企业希望引入国外的管理团队来帮助运营,但国外劳动力昂贵,运营管理费用会较高,我国老人往往负担不起;即便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也还需用到中国的基层护理人员,因此必须考虑如何让其在中国“落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探索的问题。
[12 [3] [4] [5
设计探讨
资讯推荐
专题推荐
观点推荐
机构推荐